第一一八九节 水果糖
他从末世来 by 竹茶
2018-8-16 16:54
“耶尼”在土耳其语为“新”的意思,说它新,其实也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耶尼清真寺外观和其他清真寺无异,在设计风格上和蓝色清真寺、苏莱曼清真寺很接近,整座建筑除了有一个主圆顶、数个小圆顶外。
还有两座指向天空的伊斯兰尖塔,非常壮观。该寺四周分布着各种小店,到处都是叫卖声,非常热闹。但一走进耶尼清真寺,就仿佛走进另一个世界。寺内铺满祈祷毯,墙壁上贴满了伊兹尼克瓷砖。耶尼清真寺外的广场。
虽然人来人往,但站在广场的阶梯上可以欣赏到对面的美景,加拉太塔的绿色尖顶清晰可见。)早上出门,想先找个地方寄送明信片,却无意中走进了伊斯坦布尔ppt总部,邮政大厦的建筑相当有年代感,但是室内不允许拍照。
这里寄明信片不需要自己贴邮票,工作人员会拿起明信片扔到一个机器里,自动盖上邮戳,你要做的只是付钱。在码头边买了著名的鱼汉堡当早餐,6里拉/份,说实话没想象中那么好吃,云落对生洋葱实在吃不惯,烤鱼嘛也不过尔尔。
今天决定去游博斯普鲁斯海峡,fullbosphoruscruise,25里拉/人,每天10:35从eminonu发船,中午在anadolukavagi停靠上岸用午餐,16:25返回原点,游船在欧亚大陆来回穿梭。可以较为全面地欣赏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漂亮的、有历史感、有故事的建筑。
花7.5里拉可以租一台电子讲解器,随着船行驶的路线,会触发对两岸建筑的讲解。英文好的可以租一台听听,还有对应的图片展示。(从希腊时代开始,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条宽32公里,连接东方与西方的深水海峡。
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战略性水域,它隔开了亚洲与欧洲,也连接了黑海与地中海。搭乘游船游览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到伊斯坦布尔最大的乐趣之一。从埃米讷尼沿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上行。游客可以来到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交界处的安纳多卢小镇。
一路上风景秀丽,再加上水域的传奇、位置的特殊,使人感觉不坐这一趟游船就不算真正到过土耳其。)吃完去码头买票。才发现已经有好多欧美游客排起了长队,一队排在售票口,一队排在码头入口。
上船后纳兰涩琪和云落兴奋地跑到顶层甲板,找了靠船舷的座位。这天天气不太好。始终阴沉着。船开起来风有些大,特别冷,后悔衣服穿少了,但为了看风景,只能死撑着坐在室外。中途会在两岸的几处码头做短暂的停靠。
有人上船下船,看来也可以做摆渡船用来着。中午12:10到了最北端的anadolukavagi,这里已经能看到黑海了,船将在这里停靠3个小时。渔村很小。房子错落有致,色调鲜明。上岸后找了家有二楼露台座位的小店。
点杯咖啡。来份薯条,坐上个把小时也十分惬意。小镇上有不少卖纪念品的店铺,每天固定时间有一拨游客被运到这里,因此商业味浓了点。穿过小镇,爬上一座不算太高的小山,就到了扼守博斯普鲁斯海峡门户的阿纳多卢要塞了。
这里可以远眺黑海。山顶的那家饭店,位置颇好,推荐上山用餐吧。要塞遗址有一部分是用绳子拦住的,游客们都很自觉地没有跨越,有个工作人员看纳兰涩琪和云落拿着的相机挺专业,主动邀请纳兰涩琪和云落进去拍。
然后其他游客也跟着一起进去了。15点上船返程,受不了甲板的风,为朋友找了内舱的座位,睡了一觉出去透透气,居然让云落再次看到一群海豚,远远地随着纳兰涩琪和云落船行的方向翻腾。回到eminonu码头。
时间还早,打算去附近的凯锡尔火车站(锡尔凯吉火车站(土耳其语:sirkecigar?)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两个主要火车站之一,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以西。1873年临时车站启用,目前建筑1890年启用。
这个车站便是著名的《东方列车谋杀案》的终点站)结果走错了路,看得到铁轨却进不去车站,无缘,放弃。倒是兜了一大圈进入了gulhanapark,免费,公园和托普卡帕宫相邻,林园设计得非常大气、美观。
4月是土耳其郁金香盛放的季节,公园里到处是五颜六色排列整齐的郁金香,也许是进入花期末端,花朵开得过盛,不在最美的时刻。晚餐就在自家酒店楼下的餐厅享用土耳其烤肉。晚上去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看夜景。
住在这一区真好,去哪儿用步行都能到。赶个早集去参观几个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几个景点,圣索菲亚大教堂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那景象在世博会见过,绕到背后的托普卡帕宫,售票处也是蛇形队伍里三层外三层。
买了含后宫的套票,45里拉/人。(奥斯曼帝国最强盛时,疆土达到欧亚非三大洲,从小亚细亚到黑海、阿拉伯半岛、北非的埃及全在其掌控之下。要了解苏丹如何统管广大的领土,唯有前往托普卡帕皇宫。
因为在大约450年的帝国历史期间,36位苏丹中有半数以托普卡帕宫为家,而且是在帝国的强盛时期,后宫的香艳及血腥传奇,更是让人十分好奇。跨越海洋屏障,攻下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穆罕默德二世吸取教训。
要苏丹们住在靠海的高地上,于是托普卡帕这块被大海围绕的小丘被选来建苏丹的皇宫。为奥斯门帝国留下了最好的见证。从军事角度来说,托普卡帕的确有许多优势,它坐制金角湾、马尔马拉海。远眺博斯普鲁斯海峡。
易守难攻,而且离庶民生活的巴耶塞特地区距离适中,位于高处可观察其动静。整座皇宫由城墙围起来,苏丹在此指挥大局,他的后宫嫔妃在此上演最脍炙人口的后宫生活。1953年,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放弃了托普卡帕皇宫。
迁入精雕细琢的多尔玛巴赫切皇宫。1924年,托普卡帕皇宫成为一座博物馆。向民众开放。)托普卡帕皇宫虽然占地面积远没有紫禁城大,但每一处庭院都无比金碧辉煌、极尽奢华,对照着攻略书上的介绍。慢慢欣赏、细细品味。
尤其是后宫部分,各种土豪,在里面居然兜了3个半小时。出来发现圣索菲亚大教堂门前排队的人不减反增,遗憾地只能放弃。摄影师陈导一心想去某个制高点拍蓝色清真寺的全景。看到马路对面有一家叫panorama的饭店。
上到顶楼。要了露台的座位,果然视线不错,午餐有点小贵,但看在这个位置的份上还是值得的。在餐厅可以清晰地看到地下水宫yerebatansarnici的入口处,也同样人满为患,队伍排到好远,果断放弃用完餐径直去了蓝色清真寺参观。
进入清真寺内殿依然还是排队,但清真寺好歹是免费的。(蓝色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最优秀的建筑师锡南的学派传人穆罕默德阿加设计建造的。也是最受游客喜爱的伊斯坦布尔著名景点。蓝色清真寺的寺名源自。
于伊兹尼克蓝瓷砖在阳光下散发出来的迷人色彩。它真正的名称应该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ahmetcamii。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决心修建一座堪与圣索菲亚大教堂相媲美的清真寺。该寺于1609年动工,1616年建成。
艾哈迈德一世在该清真寺建成一年后就去世了。当时他只有28岁。可谓英年早逝。蓝色清真寺与圣索菲亚大教堂相距不到200米,都位于苏丹艾哈迈德广场,这两座建筑物的伊斯兰尖塔加起来共有10座,构成了伊斯坦布尔最美的天际线。
蓝色清真寺周围有六座尖塔,塔高43米,植入苍穹,给人的视觉带来极大的冲击。据说修建6座尖塔的建议是艾哈迈德一世亲自提出来的,目的是使寺院在建筑规格的各个方面都超过索菲亚教堂。
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众多伊斯兰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当时有6座尖塔的清真寺只有麦加的禁寺,其他地方的清真寺是不能与麦加相比的。于是艾哈迈德一世决定为麦加禁寺建起了第七座尖塔。
因而使自己的清真寺成为举世无双的有6座宣礼尖塔的清真寺。)穿过蓝色清真寺的边门,这里是古跑马场atmeydan。(广场上的三座纪念碑可以说是拜占庭帝国兴盛时期的标识。最靠近喷泉亭的“君士坦丁纪念柱”。
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的丰功伟业而建的;中间的青铜蛇纹柱半截在地底下,黑黝黝的柱身上缠着三条相互盘绕的毒舌。
外形很想麻花或黑色的粗绳,可惜上面一截已经断掉。最远处的是迪奥多西方尖碑,是拜占庭皇帝迪奥多西二世从埃及尼罗河河畔的卡纳克神殿搬来的,该方尖碑是用粉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至今保存完好,是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纪念性建筑。)
从拜占庭到君士坦丁堡再到伊斯坦布尔,每一次更名都是人类史上惊心动魄的一页。绝大多数历经多朝时代变迁的大城市──更何况是首都──遗留下来的只是最后一次的征服者足迹,伊斯坦布尔也不例外(除了索菲亚大教堂)。
于是大部分时候都忙碌于穿梭在满目的清真寺中,并感慨着美国的教堂密度真是低。机场直接有地铁/轻轨的城市总是令人安心,一路穿行于土耳其的大街小巷,热闹的街市和悠闲的路人,犹如变形版的华国城市。
车至尽头,又猛然一拐。便回到了奥斯曼时代。这里的相当小,大部分给游人们准备的景致都在步行范围内;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在如此小的空间内居然能塞下这么多瑰宝,足见奥斯曼帝国的奢侈。有四大烂俗必去之处。
下车后便直奔最能打发时间的一处──托普卡帕宫。从各种意义上这里与故宫都有极大的可比性。建筑年代相近,面积也相似,一东一西交相辉映。不过,与大和殿高高在上四周空旷无物的故宫的相比,托普卡帕宫要温柔许多。
庭内芳草绿树生机盎然,走到最后一重院落眼前霍然见海,回头又是伊斯坦布尔城内的民生种种。的确很养眼,只是觉得气势不够罢了。不过在政教合一的这里除了政治的威严大概还处处透着安拉的隐秘气息。
不是云落等世俗之人能够把握的,呵呵。绕着外墙转了一圈。才找到皇宫的大门,倒像是disney世界中的各种童话城堡。门口有一大片草坪。大门进去的第一重院落是各种杂务部门。
现在基本完全没有残留下来。与故宫一样,朝廷外围的第二重庭院是政府机关,内政部、财政部等等。现在全成为了博物馆。主要是各式武器和当时被视为顶级奢侈品的瓷器丝绸一类的舶来品,其中还有来自波斯泰国等地的赝品。
原来云落和纳兰涩琪也有被山寨的时候。看毕,在庭院中央发呆了一会儿,传说当年院内处处是瞪羚和孔雀,这种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之处还想象不出应有的肃穆。这重院落的尽头,靠近第三重院落的入口处。
是国会议会与背后高耸的正义之塔。议会们是大臣们开会,苏丹是不参与的,但苏丹可以在旁边的房间偷听……虽然议会不大。但里面的装饰仍然富丽堂皇一丝不苟。穿过这道吉兆之门便是内宫了。
第三重庭院虽属内宫但仍是大臣们可以进入的地方,但一切公众活动。例如节日活动或苏丹的生老病死纪念仪式都在吉兆之门之外举行。门口有块小石头,写着是奥斯曼帝国建立时插下旗帜之处,被视为奥斯曼帝国的中心,据说这面旗帜现在还收藏在国宝库中,土耳其的织品质量果然优秀。
进门紧挨着便是觐见厅,与门挨得如此之紧以致于完全看不到庭院里的景色。一般的大臣进了第三重庭院也只能到这里为止,算是和太和殿差不多的存在了。苏丹喜怒无常在听完报告后直接赐死的故事也经常发生,因而这里据说是灵异事件多发地。
这里大部分房间仍然是博物馆,继续展示着曾经的纸醉金迷,不外乎各种金银珠宝、虽然看上去不怎么实用却精心雕琢让人眼花的各式家具,和各位先知圣徒的种种遗物(原来伊斯兰教也有类似于舍利子之类的圣物)。
最珍稀的大概是摩西的杖和穆罕默德的斗篷,只是统统不能照相。大都会的伊斯兰馆从云落来纽约一直装修到现在,美国别处似乎也没有特别好的博物馆,这次算是大快朵颐了一把。第四重和第三重庭院间并没有那么显著的一道门。
不过气息一下就完全变得轻松休闲了。这里其实并非皇室真正居住的地方,而更像是白天消闲解闷的地方,有很多杂七杂八的建筑,形式上不那么规整了。例如这座看上去象卧室却感觉冰冷的地方是王子们受割礼之处。
最里面的巴格达宫,一边是碧蓝而深沉的波普鲁斯海峡,一边是各大清真寺为代表的天际线。这里是苏丹静养的地方,的确心旷神怡。另一处埃里温宫正在装修,只能从门口的洗手池一窥其貌。皇帝真正住的地方其实是著名的后宫。
位于主宫殿一侧,入口在第二庭院第三庭院各一个。这里还要另外掏钱,那就只好掏吧。与故宫的内宫一样,这里的后宫也和迷宫一样用高墙和走廊分割联系起来。与想象中不同,虽然外人严禁进入后宫,但里面的嫔妃是可以出来散步逛街(?)
甚至开party的,比起华国的幽闭来说似乎人性了不少。从正义之塔往里走,过了这座浴泉殿,就进入后宫了。后宫里相当多的房间都没有开放,只能看看外观,因为也没多少好说的,拣些重要的看看吧。
最先走到的是太后的庭院。穿过一段狭窄的走廊,是局促了很多的妃嫔庭院。土耳其人的热爱洗澡是举世闻名的,这里的浴室也多次重建,已经没有保留太多奥斯曼风格,而分明是欧洲浮华的洛可可风了。
宫内最大的圆顶大厅被称为帝国大殿,该算是苏丹的娱乐室吧,也是举行婚礼的地方。至于苏丹自己的寝宫则不止一个,大概苏丹们私下里经常会怀疑前任们的审美水平因而决定自己新建吧,以下只是一个例子。(未完待续。。)
第一一九〇节 流光
然而这么家徒四壁的样子配上看起来就不太舒适的床,只觉得苏丹要天天这样住其实也很惨吧……这是另一间,俗称水果宫。苏丹的宠妃们专门有自己的庭院,在这里的诸宠妃们都卯足了劲勾心斗角,谁先生出太子谁就赢。
因而各种狗血剧情也屡屡上演。看似宁静祥和的院内却满是腥风血雨。紧挨着宠妃庭院的双子宫是太子的寝宫,看似鸟笼的构造其实也真是鸟笼。现在回头看看自己的照片,似乎甚至比当时自己亲临的感觉还要有趣。
这的确不是云落想像中的任何一种皇宫,威严不比故宫,贵气不比欧洲大部分皇宫,但奥斯曼就该如此,与东西两地皆不尽相同。从托普卡帕宫出来去找饭吃,顺便拜访了烂俗四地之二──蓝色清真寺。
这里免费因而后来还陆陆续续去了好几次,都一并在这里写了吧。这里本是君士坦丁堡皇宫所在地,建这么大一座清真寺也有耀武扬威的意义吧。飞扬跋扈的奥斯曼人打算将这里建成与麦加禁寺一样的6根宣礼塔。
被麦加严肃地申明认为这是对他们不敬,结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苏丹掏钱给麦加添了一根。这里的正式名称其实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不过由于全寺处处使用的蓝色瓷砖过于夺目,“蓝色清真寺”的名号反而更加响亮。
进清真寺的规矩大概哪里都一样,脱鞋,长袖长裤,女性要把头发包起来,非祷告时间。三大宗教唯有伊斯兰教的殿堂内部空空如也不设任何雕像,唯有透过大大小小窗户的阳光洒满全寺。如繁星点点。
从上到下整个清真寺充盈着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纹样,真说不清这到底是繁华还是简朴。作为国家清真寺,这里的规矩更加严格,非信徒只能从侧门进入,但可以从正门离开。某种意义上说伊斯兰教还真是缺乏包容万众的魄力。
本是人造之物,何必强借神意立下种种自以为是的规矩。从蓝色清真寺出来已经快一点了。本来决定去对面的索菲亚大教堂,看了看颇有华国风范的排队阵形,决定还是先去考古博物馆转一圈避开高峰,没想到一转就直接到下午五点半闭馆了。
这种各家文化屡屡冲突之地果然随便一挖就是宝藏。这里的藏品基本只到罗马时期为止,就已经塞满了三层半楼。不过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土耳其也没少遭掠夺,经常在展品介绍上看到“原物藏于大英博物馆”。
“这一套中另外两件现在藏于柏林”之类有点咬牙切齿的话语。首先是摩索拉斯王陵前的石狮,昔日的世界七大奇迹如今只有若干雕刻流传于世。亚历山大像,小亚细亚最伟大的占领者.当然希腊罗马雕像在美国各大博物馆也不罕见。
而这里的特色之一则在于美轮美奂的石棺。最有名的两尊,一尊以亚历山大石棺为名,不过只是描述了亚历山大征战的场景,并不是亚历山大下葬的石棺。另一尊名为悲泣的妇女,一阳刚一阴柔,一豪放一哀伤。
还有许许多多别的石棺,每一具都值得称赞一番。别的值得惊叹的收藏还包括巨幅的马赛克。比起金银闪耀珠宝点缀的文艺复兴时代,果然还是于朴素的材质上尽心打造每一个细节的古典时期更得云落心。恨不复往昔啊!
逛了近5个小时后出来。大部分可去之地都关门了,于是当天最后一站是四大俗地之三──地下水宫。本来该建造目的只是单纯的水库。某危机意识极强的罗马皇帝给其附加了避难所功能。虽然他本人倒似乎没用到。
后来奥斯曼入侵时许多基督徒真就躲在这里听着头顶的马蹄声逃过了一劫,也该感谢当年罗马皇帝的未卜先知吧。地宫结构很简单且单调,然而效果是震撼的,简直就是《phantomoftheopera》里面剧院下的地下暗道重现。
观毕,晚饭,去youthhostel打理好住下。正好看到前台有dervishwhirling的广告,粗鄙如云落以为是肚皮舞一类的艳丽东东,看看25tl也不算贵,于是欣然买了半小时后的票。结果才发现这是神圣的宗教仪式,罪过罪过。
还好似乎也是很有名的演出。不算白来一趟。首先是一大段民族音乐的演奏,带半音的五声调式很有日式风格,然后四位阿訇出场,一色的黑袍高帽,意为坟墓。退下黑袍,又是一色的白色长裙,意为死亡。
然后演出开始。整个演出其实很单纯,就是这样一直转,左手朝天,右手朝地,几分钟后退回两侧默默地听唱一段古兰经,然后又开始转,队形基本都没变过。据说这样转的过程中灵魂就能飞升,得以接近安拉沐浴神恩,大概也是仅流传于土耳其的方式了。
若通神之路竟如此容易,又岂不让人平生羡慕之心。左手欧洲,右手亚洲伊斯坦布尔宿:cordialhousehostel土耳其与海相当有缘,黑海、马尔马拉海、地中海、爱琴海。
自以不同的风格拥抱着大地。而蜿蜒曲折的海峡也将伊斯坦布尔分成了三块,东西以博斯普鲁斯海峡为界,东侧又被金角湾分成了南边的老城与北边的新城。初见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在昨日的老皇宫,左手欧洲,右手亚洲。
尽管只是人为的划分仍值得兴奋一通。数千年前宙斯化身公牛带着欧罗巴越过此海峡,成就了欧洲日后的辉煌,于是碧蓝而深邃的海峡从此变得柔情万种。本以为天气已经够阴霾了,没想到这居然是云落在伊斯坦布尔的三天中天气最好的一天。
翌日,一早来到金角湾边的渡口。连接欧亚两侧的交通有公共渡轮,由于过于实惠以致于游人纷纷涌入,已经完全变成了观光游轮。开船之前在渡口附近闲逛了一圈,金角湾两侧满是垂钓的人群。回到渡口时已是阴云密布浊浪排空了。
对面是伊斯坦布尔的上船之后更是雾气沉沉。没一会儿下起了小雨,但即使天色阴沉至此仍难掩水色苍翠。船程一共一小时余,却也一路风景不断。古旧的清真寺和背后在伊斯坦布尔难得一见的高楼,在更古老的海峡边上一并沉默着。
完全欧化的新皇宫,用白色大理石堆叠出的梦,更接近于云落心中的欧洲形象。岸边还有各式各样的豪宅。伊斯坦布尔号称拥有世界第三多的亿万富豪。虽然整个看不出多么富丽,一排排的海景别墅还是暴露了其奢华的本质。
船行至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两岸之间只有700米,海浪拍击船的声音似乎也大了一番。欧洲一侧的海岸线上出现的便是rumelicastle。奥斯曼帝国最后占领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咽喉的此处据点可谓功不可没。
因而即使建成后不久就被弃用,也一直被土耳其人精心修缮着,保存至今。城堡背后是当年的欧洲第一长桥,而后渡轮也将徐徐驶向终点。坐公交沿海岸线一路往回走,半路拐进了刚刚看到的新皇宫。20tl,国际学生证只要2tl,还真给学生面子。
与住过二十余位苏丹的老皇宫相比,花费了35吨黄金才建成的新皇宫却仅仅住过六位苏丹就被匆匆废弃。好在奥斯曼帝国的分崩离析并没有摧毁这座连绵数百米的巨型迷宫,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始人继续选择了在此终老。
而现在新皇宫的警备森严让人怀疑仍有达官显贵居住于此。白色的旅程自入口处的钟楼开始。从两道大门起就让人觉得显然更有皇宫的感觉。一个临海的小花园,有座同样玲珑的喷泉,之后是一重重的殿宇,顺着海岸线铺开。风从博斯普鲁斯海峡拂过。挟着冰冷的雨点与细碎的浪花,猛地敲打在身上。惊起一阵寒颤。
宫殿内部必须跟导游走,等待下一拨的时间里遂在花园里闲逛打发时间,顺便远眺海峡。有一所房子,虽然面朝大海,却未春暖花开。理论上宫殿里是不能照相的,不过云落肯定不是唯一一个时时尝试偷拍的人。
里面也有为数不少的藏品。但最大的珍宝还在于建筑本身。惊叹从大使厅开始,天花板上全是金叶铺就。然后是楼梯间,支撑栏杆的柱子全是水晶制成。最后的最后,大宴会厅,天国般宏大的气势让人顿感渺小。豪华得简直过分。
说是全欧洲最壮观的殿堂应该也不为过。一百多平米的整幅地毯,八层楼高的立柱,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吊灯,任何一个角落都被壁画和饰样塞得满满当当,让人感到的已经不是皇宫的庄严,而是教堂的神圣。
新皇宫也有自己的后宫,但看过大宴会厅后顿时觉得这后宫过于朴实无华。虽然内部照例仍然金碧辉煌,却已难以驱动云落冒险偷拍。从新皇宫到中心,地图上看似很快就能走到,实际上一路上坡,并非轻而易举。
看着不宽的马路两侧伸出曲曲折折的石板路,蜿蜒消失在屋檐之下,颇有走在重庆的感觉。市中心是除了共和国纪念碑没啥别的特色的塔克西姆广场。由广场向下,是每个大城市大概都会有的那么一条繁华的商业步行街,笔直地往方向延伸。
回去的路上,顺路经过galatatower,全城最妙的登高处。从中世纪一路走来,先作为瞭望塔,后作为军火库,厚重的外表下满是战争的**。从塔顶环视伊斯坦布尔是很惬意的一件事,尤其对云落这个夜景控来着,既能看到城市的繁华,又能避开人流的喧嚣。
四面见海的城市本就不多,还有熠熠生辉的清真寺倒映其中,更是别处难得一见。这是苍老沉重的伊斯坦布尔,也是生气勃勃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是部传奇,那索菲亚大教堂一定位于其**之巅。
其宏伟与神圣不仅能震撼芸芸众生如你云落,更能打动异教的统治者,稍加修饰便由世界最大的教堂摇身一变为清真寺继续受着另一群人的膜拜,这本身就不失为一种奇迹。而今的索菲亚已经褪去宗教之名成为了纯粹的博物馆。但建筑本身几乎完全保留了下来。
于是仍然能看到两种反差颇大的宗教如何混合成这么一座伟大的不伦不类。入口的三座大门,没有哥特式的火焰门和玫瑰窗,看上去并不太象教堂。从前堂开始,这座雄占了世界第一大教堂之位1000年之久的奇观就彰显出其皇家的气魄。
即使放到现在来看,索菲亚教堂仍然壮观无比。天光透过硕大的穹顶洒下,反射出无数层的金碧辉煌。索菲亚意为智慧。以“三位一体”来说正是象征耶稣。在神的大智慧下,人声鼎沸听上去也只是窃窃私语一般。
仰望穹顶,犹如仰望天堂,虽然耀眼却吸引人久久凝望。如同伊斯坦布尔别的奇景一样,索菲亚大教堂在诸如柱头般的细节上也毫不含糊。说是博物馆,其实展出的就是里面闻名遐迩的拜占庭马赛克。得益于当年奥斯曼人的改造,马赛克上敷起了厚厚一层灰泥。
于是今日重新展现于世的马赛克才能一如既往地光彩夺目。与索菲亚大教堂百米之遥,是君士坦丁堡时期的赛马场,已经完全没有痕迹。只有中心三根柱子,分别来自希腊、埃及和罗马,标榜着曾经作为世界文化聚集地的拜占庭。
赛马场旁有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虽然号称不能照相,实际上大家都在照。虽然只记录了土耳其一小半的历史,其藏品已是蔚为大观。最多的是各种织品,多流传自十五六世纪。导游在讲解了一番繁复的工序后还不忘加上一句,因为工序众多。
真正的土耳其织品都并不便宜但却经久耐用。与现在市面上流传的华国仿品不可同日而语,让人啼笑皆非。还有距今千年的可兰经。纯金打造。原以为只有中文可以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日文?好吧),原来阿拉伯文字也能组合成赏心悦目的纹样。
同样残存于拜占庭时代的还有一段引水渠,矗立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中央,傲视着现代都市。剩余还有若干值得一提的小地方,苏莱曼清真寺,在到处都是清真寺的伊斯坦布尔也能算是鹤立鸡群的大清真寺。
内部红色的基调在寒风凛冽的清早更让云落觉得温暖而流连忘返。去索菲亚的路上路过的墓地。里面有许多苏丹的棺材。君士坦丁纪念柱,纪念拜占庭改名为新罗马。柱中据说有圣物种种,后来经过十字军和奥斯曼人的多次洗劫。
再加上地震与大火的考验,现在也看不出什么了。最后是大巴扎,换句话说就是集市。总觉得这种地方成为一个景点有些好笑。请想象一群旅游团跑去参观动物园或者成都荷花池的场景。不过好歹也有五百余年历史,看上去还挺对得起游客。
虽然除了点吃的啥都没买,很多摊位照下来还是很有意思的。第一个据说是土耳其的特产,邪眼,可以帮你吸收邪气,不过据说吸得太满会爆掉。看看还是华国人聪明,不用这么危险的护身方式,一面镜子弹回去就好了,呵呵。
剩下随便照了些别的。sunahotelsafranbolu翻译过来倒是个挺有情调的名字,正好就直接用来当标题了。与很多国家一样,土耳其也有若干停滞于过去不愿前行的小城,番红花城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一座。
虽然只有三四万人口,城里密密麻麻排着千余座奥斯曼时期红瓦白墙的宅子,依着山势起伏,打动了联合国的评委们,于1994年加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从伊斯坦布尔开出的夜车,抵达番红花城是早上5点过,摸黑换了小巴到了所谓的。
发现其离真正的老城还有一段距离。买好了晚上的票,用英语和似乎更有用的图示大致搞清楚了方向,便一头重新扎进夜幕中。从山上下了一个大坡,世界遗产欢迎你便近在眼前了。(这是后来回去的路上照的)以为这就到了。
对着地图看了半天对不上号,才意识到这大概和恒山一样大门和真正的山门还差得很远。还好眼前就一条路,又走了20余分钟,终于看到了市中心标志性的cincihamam.(这也是天亮后照的)这座土耳其浴室从17世纪一直运作到现在。
吸引了无数游人的同时也是当地人的最爱。浴室内部全是大理石铺就,相当豪华,可惜云落没有也无意带相机进去。整座浴室窗子极其狭小,连外面天黑天亮都不怎么感觉得到。有意思的是屋顶上面有很多小玻璃罩,让水汽回流冷凝回浴室用。(未完待续。。)